#品牌起點# 第五輯 賣火柴的男孩17歲創立宜家
特創易研究室2019-03-01 11:21:00 分類:品牌簡史
幾乎所有一夜成名的公司都經歷了漫長的等待和奮斗——喬布斯
2018年度《世界品牌500強》排行榜中,宜家排名為38位。截至2018年8月底,宜家在全球50多個國家擁有422家門店,其中11家為特許經銷門店。其銷售額同比增長2%至370億歐元,線上銷售額同比大漲45%,30個國家門店到訪量達8.38億人次。
為適應消費者不斷改變的購物習慣,宜家開始全面布局電商領域,據悉目前宜家計劃推出一個自有產品和競對商品的在線銷售平臺,將在亞馬遜或阿里巴巴等電商平臺上做首次銷售測試。
宜家門店 圖/網絡
與此同時,宜家正準備大幅裁員,到2020年共計減少7500個職位,打造更能靈活應對艱難零售環境的組織結構。此次裁員多為辦公室職位,而未來兩年,宜家為加強數字化能力及新增30家小型門店的目標,會創造11500個與電商、配送相關的崗位,這是宜家自創立以來最大規模的重組行動。
對此宜家母公司Ingka集團首席執行官柏登公開表示,“我們正處于為期四年的轉型期,過去75年,我們一直沿用相同的商業模式,2018~2022年,我們將徹底改變公司,為下一個75年作準備。”
而過去的75年中,宜家所締造的傳奇要從它的的創世人——英格瓦·坎普拉德(Ingvar Kamprad)說起。
宜家創始人 英格瓦·坎普拉德(Ingvar Kamprad)
賣火柴的小男孩坎普拉德
1926年,坎普拉德出生在瑞典南部的一個小村莊里,并不寬裕的生活讓坎普拉德自小便有了明確的目標與掙錢的愿望。
幼年的英格瓦·坎普拉德
在坎普拉德五歲時,他注意到莊園附近的家庭火柴用量很大,而附近又沒有雜貨鋪,于是他開始了人生中的第一次“經商”——開始售賣火柴。
在接下來的歲月里,坎普拉德從批發商手中不斷購入商品,再進行轉賣。他騎著自行車穿梭于鄉間,出售的商品種類也越來越多,從圣誕卡到鋼筆,甚至還有新抓的魚。
持續十余年的“經商”之路并沒有使坎普拉德荒廢了學業,反而因成績優異,在他17歲時父親給予了他一筆錢作為獎勵。坎普拉德用這筆錢作為創業基金,正式向管理部門申請了一家店鋪。
1943年7月28日,宜家(IKEA)這個名字被登記在案。
“I”取自他的名英格瓦(In-gvar),“K”取自他的姓坎普拉德(Kam-prad),“E”和“A”則分別取自他的出生地、家族農場艾爾姆塔里德(Elmtaryd)和農場附近的村莊阿根納瑞德(Agun-naryd)。
是的,就是這樣一個隨意到像17歲少年靈光一現的名字,在誕生的數十年后成為了世界級的家具品牌。它更像是創業者刻在這個企業里的密碼,在最初誰也不會知道每個字母所代表的意義,更不會像今天我們這般去追溯它的源頭,但它簡潔、易記、朗朗上口,人們會根據自己的體驗不斷為它賦予自己的理解。之后的幾十年,無論LOGO怎么改動,這個由四個字母組成的名字從來沒有變過。
宜家 一個家具商的誓約
最初宜家主要經營各類低價的日常生活用品,顧客群體多是農民。采用郵購式銷售的宜家,為了更大范圍的宣傳自己的商品,1947年,在農場閱讀率很高的《農民郵報》上登出了第一則廣告。而銷量的飛速增長,直接證實了這一行動的效果。
1948年,瑞典處于經濟迅速發展時期,人們對房子需求上升的同時,也需要便宜的裝修。憑借敏銳的商業嗅覺,坎普拉德把目光投向了家具行業。
創始人英格瓦·坎普拉德和宜家產品
宜家出售的第一件家具是一個沒有扶手的沙發椅,為了更容易被消費者所記憶,坎普拉德給這款椅子取名為“露絲”。“露絲”推出市場后獲得了頗高的人氣,從這之后,為家具起名的這件事在宜家延續了下來。現在的宜家的設計中心 IKEA of Sweden擁有著非常完善的命名系統,目前有10000多個名字作為宜家產品候選命名,其中每年有25%會被更換掉。
位于瑞典南部的阿姆霍特的IKEA of Sweden
1950年,采用郵寄方式的宜家,為了方便運輸開創了可組裝家具的概念,顧客只要按圖組裝就可以。這種自主組裝家具的概念,至今已沿用了半個多世紀。
到了1951年,在家具市場已經取得了一定成功的坎普拉德決定停止生產其他產品,專注家具市場,并出版了第一本宜家目錄。
1951年IKEA的第一本目錄冊
就是這本看似不起眼的小冊子,逐漸發展為了宜家品牌傳播的主力。在今天,不少人把它比喻為印刷數比《圣經》還多的冊子,事實上,它的傳播功效堪比《圣經》。
一直立志于做一名成功企業家的拉普拉德認為,只有價格低廉才能獲得更大的市場,于是宜家開始集中力量生產低價家具。最初的低價策略確實帶來了不少的訂單,然而當其他廠商也以低價戰略反擊時,宜家的優勢便不復存在,與此同時,隨之價格的壓低,產品質量也難以保障。
為了解決這一問題,坎普拉德決定把商品拿出來展覽,通過讓顧客去真正的參觀,以立體的方式展示產品的功能、質量,并比較不同定價的產品。
1953年3月18日,第一場宜家博覽會在瑞典第二大城市Almhult(阿姆霍特)舉行,正如宜家所期望的那般,人們都選擇了自己心中最為理想的產品。
這種把組裝好的家具放進真實的環境中的新鮮模式,讓家具和家建立起了一條親密的紐帶。正是這樣一次次極富創造力的舉動,為我們現在所熟悉的宜家奠定了根基。
在1958年,宜家再次來到阿姆霍特,在這里開設了第一家宜家商場,這個擁有6700平方米建筑規模的商場是當時北歐最大的家具商場。
位于阿姆霍特的第一家宜家商場
也是從那時起,坎普拉德開始在商場中開辟小茶座,盡最大可能的提升消費者購物體驗。這也就是今天在每個宜家商場中都能見到的宜家餐廳。
宜家餐廳實景 圖/網絡
1963年,宜家走出瑞典,在奧斯陸郊外開辦挪威第一家宜家商場。此后,宜家的規模一直不斷擴大。在公司加大向全球發展時,坎普拉德為保護企業文化與經營理念,決定宜家不進入股票市場,也不依賴于金融機構,幾乎所有的宜家商城都通過特許經營方式運營。
坎普拉德表示:宜家向來堅持自己的重要傳統,因為這不是瑞典文化,而是公司文化。否則,其他國家的員工就感受不到自己屬于宜家。
1976年,坎普拉德寫下了《一個家具商的誓約》,被后人譽為宜家的圣經。在里面,他說“生活方式是一個強大的詞語。為多數人創造更好的生活就一定包括打破社會階層和習俗的束縛——成為更自由的人。我們的另一個目的是讓人們看見宜家就能想到這一理念。”
宜家LOGO的演變
1951 年,宜家正式踏入家具行業這一年,它擁有了第一個LOGO。LOGO采用了火漆印的元素形成了一個紅色印章。它出現在了第一本宜家目錄冊上,帶著明顯的郵購特色發散到各地。
1951年 宜家的第一款標志 圖/網絡
在宜家正式開始設計自己的家具前一年(1954年),LOGO再次進行了修改,相較上一版更為簡潔,采用深棕色背景,品牌名稱則采用大寫字體,整體向上傾斜的設計呈現出一種動感。
1954年的IKEA目錄冊和LOGO
1967年,LOGO再次進行調整,采用方形外框,保留了簡潔的粗線條字體設計并用黑色表現,較為沉穩大方。1981年的logo再次簡化了方形框,調大了IKEA的品牌字體,并采用了醒目的紅色。
宜家LOGO的演變 圖/網絡
在1983年,那一年瑞典國旗標志性的藍黃顏色正式成為宜家的標簽,而這一版標志在定型后沿用至今。橢圓形的黃色符號襯托出了“IKEA”幾個字母的厚重感,藍黃的配色更讓人聯想到溫暖的陽光與新鮮的空氣。
1983年至今的宜家LOGO 圖/網絡
自創立至今,不管外廓形狀或者顏色怎樣改變,宜家的LOGO始終選用了徽章標志這一類型。這樣的選擇在保持品牌名最大化的前提下,圖形化的外輪廓加強了標志整體的識別度,有很強的大眾消費氣息。
這一標志類型,特創易的LOGO分類中定位為文字徽章,與傳統的徽章LOGO不同的是,文字徽章中文字信息總是占據著最顯著的位置,相同的類型中還有著名的三星和優衣庫。
三星與優衣庫的文字徽章標志 圖/ 網絡
2017年美國在線品牌設計網站http://Signs.com做了一個有趣的實驗,他們找來了156個人,然后給了他們10個包括蘋果、星巴克、沃爾瑪在內知名的品牌,讓他們憑借自己的印象畫出LOGO。
知名商品記憶度的測試的結果 圖/ Signs.com
而在這場測試中,宜家的LOGO是這十個品牌中畫出正確率最高的標志。因為其造型簡單,而且僅有4個字母。所以夠完美地重現其文字,形狀和顏色的組合人數高達30%(Apple為20%)。
人們對宜家標注的記憶結果 圖/ Signs.com
宜家的LOGO設計如同它的產品一般,借由簡單直接的設計概念,反映出企業的想法與態度。同時簡單耐用,體現輕松自然、無拘無束的生活方式,充滿生機與活力。
宜家門店 圖/網絡
現如今,全球的消費者在所到之處都能看到這個標志,認識了解宜家,便是因為他們有高尚的品位并且能認清價值,并讓顧客成為品牌的傳播者。從創立的起點到人盡皆知,做到這一點宜家用了半個多世紀的時間。